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,廉洁修身、廉洁齐家。”
这并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“家风”的问题,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他就强调: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,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。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,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,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……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、民族进步、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。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,他再次提出:“领导干部的家风,不是个人小事、家庭私事,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。”为什么习总书记三番五次地厉声强调“家风”问题?
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”。古训告诉我们:要想治理好国家,必须先管理好家庭,要想管好家庭,必须先修养好个人品德。治国先齐家,齐家先修身,修身是齐家的基础,齐家是治国的根本。
修身就要身正。如果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,那么领导干部就是这个细胞的核心。细胞核出了问题,整个细胞都会受到感染和牵连。深入分析近几年查处的案件中就会发现,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、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“老子办事,儿子收钱”的贪腐泥沼;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,家就是权钱交易所,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,全家老小参与腐败……父子上阵、夫妻串通、兄弟勾结,接连发生的“家族式腐败”给出了答案。领导干部的家风,不是个人小事、家庭私事,而是关系到作风能否端正、廉洁能否守住。正所谓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”。可以说,经营好家庭、维护好家风、涵养好家教,是每一名领导干部的必修课。
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。在中华文化传统中,“家”具有独特的地位,所谓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从个人到国家,“家”是最重要的精神纽带。“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”,有什么样的家风,就有什么样的作风。对领导干部而言,家风正,则作风淳,就能为廉洁奉公提供精神支撑;相反,家风不正、家教不严,家属亲属相互影响、恶性循环,最终会突破法治的底线、走向腐败的深渊。从查处的腐败案中不难看出,许多领导干部都是被“变了味”的亲情所绑架,有的被“枕边风”吹昏了头脑,有的腐败“父子齐上阵”,有的“前门当官,后门开店”,看似一时得利,到头来害得家破人亡。
修身匡正家风,家风正则社稷兴。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修身养性、家风传承和家国情怀的递进关系。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,良好家风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;良好的家风在传播和弘扬过程中,其影响必然超出一个家庭的范围,带动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整体提高,也会直接影响到履行岗位职责。领导干部是单位的中流砥柱,也是家中的顶梁柱,无论公与私,都应该挺得直脊梁,抗得住侵蚀,带得好风气。领导干部必须把握好亲情的度,过度溺爱子孙后代,过分追求物质利益,那就无异于“爱之适所以害之”。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程维高护犊情深,提拔干部以是否帮儿子为标准;刘铁男“教育”儿子“要做人上人”“要学会走捷径”……如果把利用权力谋求私利,最终也会累己累家,败坏社会风气。
“家是最小的国,国是千万家。”涵养传承什么样的家风,决不是一件小事,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,必须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准则,从小事做起,从细节做起,时时处处涵养廉洁家风。如果每个党员干部家庭都能明理知戒、廉洁持家,党风带民风,我们整个国家就一定会更加风清气正!